公告

会员名单查询

名  称  
编  号  

热点新闻TOP10

联系我们


电话:15701235517
13801193711(限短信)
邮箱:xh2014218@163.com
微信二维码:

当前位置:主页 > 活动 > 走进神秘的台北故宫

走进神秘的台北故宫

时间:2010-02-22 14:59来源:$artfrom$ 作者:管理员 点击:

                  走进神秘的台北故宫

 

              胡广新  邓钰珏

 

     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到台北故宫去欣赏那里收藏最精美的华夏文物,是我多少年来的一个心愿。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文物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一脉相承,但两岸分治,隔海相望,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已经有六十个春秋了。六十年,对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说只是一朝一夕之时,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一个甲子的等待却是那么的久远与漫长。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精品文物,是五千年来华夏文化的精髓,是炎黄子孙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创造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这些中华民族的顶级文物主要来自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热河行宫、国家图书馆、河南博物馆等多家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北京故宫是台北故宫收藏品的第一大原始股东,这座博物院收藏的文物精品,92%以上是源自北京明、清两朝皇宫的旧藏。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为了避免中华民族文物瑰宝落入日寇之手,当时的国民政府,组织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迁移。这些珍贵的文物随着当时战争形势的发展,先后辗转于上海、南京、贵州、四川、陕西等各省。抗日战争胜利后,辗转迁徙大半个中国的国宝又随当时的国民政府回到了首都南京。可还没来得急打开“行李包”,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就失败了。1948年,这批饱经颠沛流离之苦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又先后分七批漂洋过海,来到了台湾,并最终成为了台北的“常驻居民”。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亲身经历过这批文物迁移的文物工作者都已到了耄耋之年,在祖国大陆亲眼目睹过这批国宝“尊容”的人更是屈指可数。而对于一个文物工作者来说,几十年来,无缘欣赏到祖国最高级别的文物精品,不能不说是一个天大的遗憾。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政治环境的不断改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也日渐增多。200910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了《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从而拉开来两岸故宫文物交流的序幕。

    115,北京中国书画鉴定委员会,在副会长焦广盛先生的带领下,率领瓷器专家胡广新、文化传媒殷代红、民俗专家曹定军、艺术品经纪人刘雷、古建专家薄建民以及协会专家邓钰珏、安晓鹏等组成的专家代表团,对宝岛台湾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参观访问。代表团到达后,大家首选的目标就是参观心中向往已久的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博物院坐落在台北市的基隆,原名为中山博物馆,又称国立博物馆,占地1.03万平方米始建于1962年,1965年竣工。整座建筑庄重典雅、气势宏伟、碧瓦黄墙,充满了中国传统的宫殿色彩。它的主体建筑分为四层,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层主要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图书馆以及旅游商品销售点等;第二层展出的主要是书画、碑帖、织绣等一些古墓出土的文物;第三层展出的文物主要是瓷器、铜器、玉器、雕刻等。

 走进台北故宫,我首先参观了青铜器展厅,在这座博物馆里共保存了中国各个时期的青铜器物10000多件,仅商周至春秋时期的各类青铜器物就有4300多件。刚一进展厅,我们就被陈列在展厅最显著位置上的毛公鼎所吸引住了。这尊宝鼎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净重34705。其鼎口呈仰天势,半球状深腹,兽蹄形足,口沿竖立高大的双耳,整个器物装饰十分整洁,显得朴素典雅。

   说起这尊西周时期大名鼎鼎的毛公鼎,在文物界不知此鼎的人恐怕不多,大家之所以把这件青铜宝鼎称之为毛公鼎,是因为命令铸造此鼎的人名为毛公。那毛公又是哪一位呢?通过此鼎的铭文我们清楚的知道,毛公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时的一个大臣。那时,王室势力衰落,当时的周王把振兴国家、中兴周室的希望寄托在了毛公这位重臣的身上,希望毛公辅佐自己,革除积弊。而毛公鼎内铸造的497个铭文,就是对这件事情的详细记载。

  毛公鼎是在1843年,也就是大清道光23年,在陕西岐山的庄白村出土的,它是迄今为止发掘到的我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铸造铭文最多的一件青铜重器。此鼎的出土问世,轰动了整个古玩界。许多颇具实力的古玩商都千方百计、梦寐以求的想把它据为己有。因为,这尊宝鼎不仅铸造工艺精美、历史悠久,关键是鼎内的497个铸造铭文,极大的提高了此鼎的收藏价值。要知道,在古董收藏界,青铜器物价值的高低,不仅仅以青铜的质地、年代的久远来论价,关键的是要看器物上是否有铭文。器物上铭文字数越多,其价值就越高,在当时铭文多一个字,其价值就可加一两黄金。

  在金钱及利益的驱使下,这尊价值连城的青铜宝鼎像一只被众人追逐的猎物,在古玩圈内及政要人士之间传来转去。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也曾张开了那张饕餮大嘴,贪婪的想一口吞下这尊宝鼎,为自己独有。但在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影响下,日本帝国主义者虽然采用了金钱诱惑和武力威逼等种种卑鄙的手段,但始终没有能够把这件宝鼎抢夺到手。

   这件国宝在历经无数次转手之后,最终,被上海企业家陈咏仁以300两黄金的价格购得,其实,就此宝鼎的身价来说,远不止这300两黄金,当时宝鼎的主人之所以愿意如此低价的出售此鼎,是有两个先决条件的。首先是购买者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倒卖宝鼎,从中牟取暴利。其次是持宝人最终要把这件文物捐献给国家。可见,虽然金钱对所有人来说都极具诱惑力,但是,如果这种诱惑力与国家利益及民族情感相PK,它的威力确是那么的渺小与不值一提。而这位爱国富商陈咏仁先生,也兑现了当初的诺言,于1946年把这件国宝捐献给了在南京的“中央博物馆”。今天,能够有机会看到了这件历尽沧桑的国之重宝,完好无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内心感到无限的感慨和欣慰。

   参观完青铜器文物展品,我们又来到了中国古代瓷器展厅,这个展厅主要展出的是从原始陶器到明清时期的陶瓷精品。在中国陶瓷史上,各大名窑瓷器中的佼佼者,代表制瓷工艺最高水准的陶瓷艺术精品,无一不在这里安家落户。特别是被称之为瓷器中精品中的精品、贵族中的贵族的汝窑瓷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可称得上“天下第一”,不仅质地最好,而且,藏品数量在世界博物馆中也首屈一指。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被专家确认为真品的宋代汝窑瓷器仅为67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就有23件(北京故宫藏有17件,上海博物馆收藏了8件,英国大维德爵士基金会收藏了7件)。

   说到中国的瓷器,不能不说一说瓷器中的“老大”青花瓷器。因为,在陶瓷史上影响力最大、知名度最高、生产使用范围最广的瓷器非青花瓷器莫属不可。台北故宫收藏的青花瓷器,不仅数量上较为可观,而且,绝大部分是属于皇家御用瓷器。在文物市场上,价值几百万、几千万、乃至突破上亿元明代洪武、永乐、宣德青花瓷器,在台北故宫收藏的数量就高达3000件之多。而成化斗彩、嘉靖五彩,清代康熙时期的珐琅彩、雍正时期的墨彩、乾隆时期的古铜彩等各个时期彩瓷精品,也纷纷在此和游客见面。使那些对中国陶瓷艺术品,深爱有佳、情有独钟的爱好者,在此驻足不前、流连忘返。

参观完青铜器展厅和瓷器展厅之后,我们一行人又先后参观了字画、碑帖、玉器、雕刻等其它展厅的珍贵文物。据了解,台北故宫博物院共收藏了各类珍贵文物70余万件,大约3——6个月更换一次展品,如果每次展出文物8000件,这70万件的历史文物要想全部展出一次,就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

  走出了台北故宫博物馆,又回头看了看这座依山傍水、气势宏伟的中国古典式宫殿建筑群,心中思潮翻滚、久久不能平静。虽然这里的展品让我们每个人都大饱眼福,但十分遗憾的是,这次台湾之行,能够欣赏到的只是台北故宫所藏珍宝中的极少一部分,而那些跃跃欲试在文物库房里等待登堂入室,一展风姿的其它珍贵文物,是无缘与我们书画协会的朋友见面了。

   在台北市政府招待厅,我和这里的一名警务人员随便的聊了起来,当她得知我们来自北京时,特别高兴地说她也曾多次到过北京,而且每次去北京她都要到紫禁城看看,因为那里的建筑都是历史,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经常听到两岸文物界地朋友们说,只有两个故宫都看了,才会体会到神州大地文化文物的完整之美。

     中国只有一座故宫,是历史把它分在了北京和台北。台北故宫也好,北京故宫也罢,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后人的珍贵遗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而两岸关系的改善,使炎黄子孙欣赏中国历代帝王苦心收藏的艺术珍宝的愿望成为了现实。在这次台湾之行还尚未结束之时,我们一行人就已经约好了。明年,待台北故宫更换展出新的文物精品时,我们相约还在这里相聚,还要走进这座神秘的宫殿,再次一饱眼福,鉴赏那些刚刚揭开神秘面纱、闪亮登场的国宝们。

 

 

 

 

 

 

 

 

台北故宫博物院外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周边

矗立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旁的蒋介石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