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会员名单查询

名  称  
编  号  

热点新闻TOP10

联系我们


电话:15701235517
13801193711(限短信)
邮箱:xh2014218@163.com
微信二维码: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碑学与帖学的关系

碑学与帖学的关系

时间:2016-06-17 16:38来源:北京中国书画协会艺术鉴定委员会 作者:北京中国书画协会 点击:

        

碑帖是书法的永远主题。碑学、帖学虽区区四字,但其中原委大可探究。

    碑学亦称碑版学,是一门研究考订碑刻源流、时代、体制、文字内容、拓本真伪的专门学问,属传统金石范畴。碑学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北碑,二指魏碑。应区别北方的碑版和南方的碑版。碑学始于宋代。清中叶以后,帖学衰微,金石大盛而碑派书法兴经起,经郑燮、金农发其机,阮元导其源,邓石如扬其波,包世臣助其澜,始成巨流。

    帖学是一门考订法帖源流、优劣、拓本的先后、粗陋、以及书济的真伪与文字内容的专门学问。与“碑学”对称。约始于五代,盛行于两宋。其影响一直波及元、明、清书坛。

    帖学、碑学在创作层面上又有碑派、帖派之分。梁启超在其《饮冰室文集》中写道:“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俊俏方整,北派之长也。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为其代表。“从书法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研媚之美。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

 

    

《淳化阁帖》

《华山碑》

     唐宋时期,随着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以“二王”为圭臬的帖派形成。帖派书法作为主流书法话语,风行中国书坛一千多年。由质到文是书法审美趋向自觉的标志,也是书法臻于成熟的体现。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帖派那研媚典雅一路书法在其发展演进中,至明清时,逐渐失去风骨而陷入软媚、油滑之中,走向了帖派的反面而使人生厌。帖派衰微而碑派勃兴,一兴一衰的相互转化,却引起了书法审美的深刻变化。清中叶时期,掀起一股席卷海内的发掘地下的碑、碣、志的热潮,于是汉魏时期的书法开始为书家所熟悉,人们于二王和阁帖书法之外找到了新的创作源泉。碑派书风那朴茂雄强的风骨,给帖派的纤媚油滑注入了新的创作活力。在这划时代的书法变革中,也涌现了像邓石如、尹秉绶、赵之谦、张裕钊、康有为等前无古人的一代大师。

《兰亭序》

《洛神赋》

     碑派书法兴起一百多年以来,对碑派、帖派书风差异特性讲得多,而碑帖互补讲得少,对于这一点康有为是清醒的,他说:“自宋后千年皆帖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然张廉卿集北碑之大成,邓元白写南碑而无帖,包慎伯全南帖而无碑。千年以来,未有集北碑南帖之成者,况兼汉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缪欲兼之。“此番话何等通彻,何等自信,可谓大手笔、大豪情。

     应该说,康有为是在谋求继承碑学的有效形式和帖学的合理内核,走一条碑帖相容的路子。我们也知道,碑帖相容并非只是简单地将碑的笔法和帖的笔法结合在一起,更需要风格、审美诸多因素的完美融合,进而把碑派和帖派的特征融于一体。碑帖相容天地宽,但碑帖相容却非常难。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需要我们探索三十年或五十年。